2020年10月11日上午九点,人文讲坛第337期线上会议顺利举行。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古代汉语学科带头人刘晓南教授为永利登录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历史语音考证的三个层面——以朱熹音‘浊上归去’研究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周赛华教授主持,402cc永利安全线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和相关学校师生参与交流。
首先,刘晓南教授提出做音韵研究要有文化观,将音韵和文字相互联系考察。秉着求真求是的目的,以历代文献和文字为依据考求音类和音系。具体以“朱熹语音浊上归去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刘教授介绍到,关于朱熹语音浊上归去的论著有,许世瑛1974,《广韵全浊上声字朱熹口中所读声调考》《再考广韵全浊上声字朱熹口中所读声调》,王力1982,《朱熹反切考》,黎新第1999,《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浊上变去》。三家研究都用的考证法,其差异在于考证的层面把握不同,因此涉及到使用的研究材料及相关处理的不同。从三家的研究可以看出,“浊上归去”问题的主要材料是《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两本书中的注音,但在研究中使用与处置不同。刘教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分析了其中差异后,提出新的研究需要做到四大改进,第一,研究对象要全面;第二,研究材料要穷尽;第三,材料的内外差异要把握;第四,考证方法要准确。
刘教授认为要做到上述改进,所涉事大而复杂,须全方位考察,因而要有三个层面的视角。一是宏观层面:与研究材料相关的诸多外在信息;二是中观层面:相关研究材料的全面收集与整理;三是微观层面:对语言材料中语音信息的具体而准确的解读。刘教授强调,形成宏观的知识必须要丰富阅读,了解研究对象的思想和生平。中观层面则需要注重语料的收集整理,合理获取,穷尽考察。微观层面应精确揭示语料中的历史语音信息。刘教授具体讲述了五条浊上字读为去声的判定方法,分别是入韵、注音、叶音、音叶的互证以及注叶音之内部信息。最后,刘教授强调从考证方法上的三个层面,我们能得到关于历史语音考证特点的相关启示:全面性——历史全方位考察,穷尽性——语料的合理穷尽,灵活性——具体分析综合考证。
周赛华教授对刘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代表与会师生对刘教授的精彩报告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嘉宾简介:
刘晓南,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古代汉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古汉语研究》《中国语言学》《励耕语言学刊》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汉语史、音韵学研究,特别是语音史、历史语言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四项。撰写、编著学术论著与教材共计9部,在《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代表性专著有《宋代闽音考》《宋代四川语音研究》《汉语历史方言研究》,这些著作在音韵学界影响极大。其中《宋代四川语音研究》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文库,获16届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代表性学术论文有《朱熹与闽方言》《从宋代绍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绍武方言特点及其归属》《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等。
(新闻稿撰写:鲁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