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上午,人文讲坛第322期在402cc永利安全线路B6016会议室顺利举行。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杨荣祥教授受邀作了题为《论“比”字差比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周赛华教授主持,石锓教授、张鹏飞教授、王光和教授等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402cc永利安全线路万书记对杨教授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随后讲座正式开始。
杨教授用“X比YA”这一句式引起,第一部分主要讲了“X比YA”这一句式的来源及产生年代,讨论了差比句这一句式的形成和“比”字语法化的关系。学界多数人认为“比”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差比句就产生了。杨教授采用敦煌文献、佛经、注疏等文献资料分析指出“比”字差比句的形成和“比”字的语法化并不是同步的。关于“X比YA”句式的产生年代,各家意见不同。杨教授认为“比”字差比句是汉代产生的,并指出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没有找到足够多的“X比YA”的用例;第二个方面是忽视了其他“比”字差比句式(X比于YA、X比于Y为A、X比Y为A),以致无法看到此句式历时演变全貌。
接着讲了汉代至唐代的“比”字差比句式。杨老师指出,只有当X后、“比”前出现连词或副词或“(X)比YA”用作为内嵌小句时,我们才可以说“比”肯定已经语法化为表差比的介词了。在杨老师讲解结束后,石老师进一步强调,希望我们员工关注“比”字差比中“比”前的程度副词、比较结果前面的程度副词以及比较结果之后的数量短语,希望我们关注这些比较指数对比较结果的影响。同时石老师引导我们关注杨荣祥教授所提出的构式化与语法化不同步的思想。
在员工提问环节,倪峰山博士提到:“比”字句有时内嵌在其他结构中,有时该结构内部也嵌入其他结构,那么我们在遇到类似的结构时怎么处理?杨老师在耐心讲解后提到:刑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中提到的内嵌结构,往往就是发展比较稳固的,可以在里面找寻答案。
最后杨教授鼓励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和批评,同时要扩宽眼界,扎实学习。杨教授严谨的学术思维和风趣的讲学风格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荣祥,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曾兼任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客座教授、韩国国立顺天大学客员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人、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古汉语词汇、近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专著《近代汉语副词研究》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